巴州纺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落脚点
编者按:
2020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调研并召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办公会。此次调研,陈全国书记为巴州做出了“一区一中心一枢纽和五大基地”的发展定位,其中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即其中定位的五大基地之一。
近日,本刊记者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巴州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撸起袖子加油干,巴州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与此同时,巴州作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引领责任。
本文作者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助理杨晓东,现任职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援疆多年,杨晓东对新疆以及巴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从当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切入,直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全产业链”、“带动就业”等焦点问题,对新冠疫情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巴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八大建议。鉴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备受行业关注,特将原文刊登如下,以馈读者。
关于巴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思考
杨晓东
巴州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疆拥有绝对的优势,从棉纺产能来看已经占到全疆的四分之一,作为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当仁不让。但是从巴州作为全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需要沉下心来做个总结,做好下一步的谋划。本文尝试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适合发展的类别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巴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出建议。
一、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要从哪里入手?
1、上游棉纺织产业。因为新疆拥有棉花资源优势,在本地发展棉纺织产业属于优先选择。目前来看,中国棉纺织产业得新疆者得天下,全疆棉纱产量已占全国总产能10%。棉纺企业特点:企业规模大,设备先进,投资规模大。
2、下游服装服饰产业(包括袜子、鞋帽等)、产业用纺织品、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
新疆发展服装服饰产业一定优先发展加工型企业,建立服装服饰加工基地,而不是品牌运营企业,喊什么建设时尚之都,这是由于现阶段新疆的劳动力素质、人才结构和市场结构决定的。事实也证明,近年的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正是依赖全国服装行业强大的外贸订单能力,依靠成本和政策扶持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针织服装因为生产流程相对较短,所以适合新疆发展,但是针织服装特别是针织织造产业由于附加值低,受印染限制,发展缓慢;产业用纺织品是不错选择,但是这类企业(比如土工布)对本地市场依赖大,没有足够的政策吸引力,很难落地,医疗类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可以重点考虑一下;以毛巾、床上用品、窗帘为代表的家用纺织品发展空间也很大。
二、新疆要发展全产业链吗?
目前很多业内人士力主在新疆搞纺织全产业链建设,走从纱线到服装的发展模式,被很多地方政府采信。个人认为这个意见有失偏颇,要因地制宜,在新疆搞纺织全产业链建设不具有普适性。狭义来讲,服装加工独立性强,服装上游是成品面料,不是织造。只要政策跟得上,内地面辅料供应不是问题。也就是说,在新疆发展服装服饰产业只要商贸物流发达,服装面辅料市场有了,没必要强调从纱线到服装的概念。
那么新疆需要大纺织的全产业链吗?需要,个人认为,在有印染布局的地方还是可以考虑全产业链发展的。比如阿克苏、巴州、石河子、阿拉尔,其中巴州、阿拉尔这两个地区最具优势,巴州更突出。因为这里现有多种纤维的生产,化纤、粘胶纤维、以棉纤维为代表的天然纤维等,以后这里的化纤面料,混纺面料、天然纤维面料并存,适合向下游发展全产业链。所以巴州的纺织服装发展,要围绕自己的优势,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巴州最有机会和有能力成为全疆纺织服装产业的排头兵。
三、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效果不明显?
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国家战略,根本目的是带动南疆少数民族同胞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多年的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基础已经形成,但是貌似当初期待的就业规模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甚至得出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效果不明显这一结论,甚至有声音说这么多钱要是直接发给群众效果更好。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的分析,毕竟我们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实体企业用工来看,服装产业仍然是劳动力最密集的产业,承载就业能力强。目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不足,说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和质量出现了问题。纺织服装产业是完全市场化的产业,没有赚钱效应,企业不来投资,产业发展很难,所以要从政策层面反思。这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不多是问题结症所在,我们的政策要聚焦在企业的发展质量上来。
出现就业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我们政府往往从工业思维考虑这件事,只考虑工厂里有多少人在就业,我个人对此不敢苟同。服装产业连接上下游,上游为面辅料供应,下游为商贸物流。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相关配套的服务业带动就业也是明显的。我们更不能忽略近些年来,这个产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员工从农民到产业工人转变所发挥的教育作用。
四、新冠疫情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疫情下,国内外经济受到冲击,不利的影响这里不作赘述。仅仅分析下现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困境:
1、市场疲软、产能过剩。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依赖度会逐渐降低。国际订单会锐减,产能过剩会促使行业重新洗牌,一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主动退出。
2、国际产业链会重塑。原重庆市长黄奇帆提出垂直产业链的思考,对于今后国际布局具有参考意义,国际产业链重塑是必然的,纺织服装产业也会受到冲击。
3、投资意愿降低。这个行业进出自由,赚钱效应不足,资本的投资意愿自然就会降低。
4、科技投入和研发积极性不高。纺织服装产业民营企业占到95%以上,加工型企业偏多,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意愿不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以后也很难短时间内改善。
5、产业高端人才匮乏。特别是纺织企业,因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设备代替了人工,过于依赖设备,不重视产品开发,相关高端人才断档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普遍不强。
这其中市场疲软、产能过剩是当下最直接也是最要命的不利因素,后面一些因素是影响长远的不利因素。这次疫情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冲击相当大,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新疆发展服装产业的定位就是外贸加工制造基地,外贸依赖度高,受到影响也大,好在新疆服装产业体量小,还可以重新谋划。同样,上下游的传导作用下,棉纺织行业也面临着下游订单不足的问题,企业运营困难重重。
五、巴州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目前巴州纺织服装产业缺少织布、面料、家纺、服装等中后端生产环节,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匹配,“前端快、后端慢、中间缺”。吸纳就业容量大的服装、家织、针织等行业发展缓慢,产业配套能力弱,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作用不强。受制于印染突破较难,目前貌似有康平纳和汇同泰两家印染企业,但是他们都是以染纱为主,下游针织织造和毛巾袜业没有跟上,形不成气候。同时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2、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整体看,巴州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缺乏互补,不论是公共服务平台、纺织专业市场,还是技术中心,均滞后于产业本身的发展,致使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
3、对于个别企业依赖度过高。新疆富丽达纤维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粘胶短纤项目,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150万锭纺纱项目,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120万锭纺纱项目,新疆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120万锭纺纱项目,这些都是巴州乃至全疆的超大规模纺纱项目。但是前三者从股权结构来说,都是中泰集团控股企业。所以目前可以说,巴州的纺织产业主要依赖中泰集团和新疆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两家,这对当地产业发展还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
4、大而不强比较明显。貌似现有企业规模、现代化程度、智能化装备水平较高,但是在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上还无法走在国内前列。抗风险能力没有想象那么好,所以一遇到市场不景气,就只能靠减产停产来应对,大而不强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下游服装产业发展滞后。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承载的一个政治责任就是带动就业。但是在招商过程中,大部分负责人还是经济思维,优先考虑税收,考虑企业形象,对于带动就业强,但是体量小,投资低,不产生税收的小微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下游服装发展滞后。
6、产业扶持政策不足。区域的发展对于自治区的政策依赖度高,没有自己的针对性政策。个人认为,为了完善产业链地方政府一定要有超常规的政策扶持,框架搭建了,后面就容易多了。
六、对于巴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几点建议:
1、完善产业链。不断推进织布、印染、针织、服装、家纺等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快速引进代表性针织印染,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针织织造企业,大规模引进中小服装企业。瞄准东中部地区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巴州,同时带动衬布、纽扣等辅材料生产企业协同转移。
2、做好区域产业布局。支持棉纺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再引进两家以上(产能在十万锭以上)优质棉纺企业,这类企业以布局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外县根据巴州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配套需求,适度控制棉纺织产业规模。鼓励棉纺企业通过整合并购等形式,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全部棉纺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引导小于五万锭产能的棉纺企业退出,更新升级生产设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针织印染和针织织造企业布局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基建应用类可以布局在外县,军民两用技术应用类纺织品(主要用于军队的作战、训练和军事装备的配套,比如屏蔽材料、特种绳缆、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还是应该集聚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服装企业布局在外县,尽量不要布局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优惠的产业政策,快速增加企业数量,真正带动就业。不要贪图大,可以考虑总部带卫星工厂模式,即引进一家大的服装企业,然后围绕总部在外县乃至乡村布局N个卫星工厂。
3、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巴州要定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龙头,就不能走低水平发展之路。对于现有的大企业,要通过服务做好提升工作。政府可以利用公共资源,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化解库存。引进专家为企业把脉,进行企业家教育,使他们加大科技投入,走差别化发展的道路,扩大纱线利润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4、引导企业融入内地产业发展大环境,协同发展。对于优势企业,鼓励他们走出去,以全国性的视野发展企业,多多参与国内一些行业组织和活动,进而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市场,与对手手拉手协同发展。比如参与工信部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些行业组织的智能制造联盟等等。
5、围绕中泰化学的PTA项目,延伸发展化纤产业和混纺纤维织造产业。发展化学纤维,这是巴州的独特优势,要围绕已投产的中泰化学PTA项目向下游发展,进而展开招商和布局。加快长丝织造的布局进程,完善巴州纤维种类,从源头解决化纤梭织布、混纺梭织布织造的空白。
6、重视产供销结合,营造创业氛围。疫情过后,市场为王。充分发挥承南启北、联接东西的巴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和地缘优势,配套完善西行班列、格库铁路等硬件要素,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拓展中西亚市场,支持一批出口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力大的生产企业在州外建立营销网络。积极引导和培育民族特色服装、刺绣、地毯等产业做大做强。
从本地挖潜力,引导各县市认识本地服装家纺市场商户的重要作用。现有生产型企业不会做市场,所以举步维艰。而商户不知道政府的产业政策,不了解政府发展服装产业的决心,所以很少考虑生产。政府就该整合产供销资源,重视批发市场的商户力量,鼓励他们采取前店后厂模式,遍地开花,带动就业。可以为他们免费提供厂房,甚至免费提供缝纫设备,这样,有产有销,袜业、低端服装产业和以毛巾、床上用品、窗帘为代表的家用纺织品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就业明显。比如在和田市,市场上百分之六十的袜子就是当地一家企业生产的。
7、打造区域产业生态链。政府搭建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纺织产品检测,设计研发,智能制造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科研院所等生产型服务业。打造高端产业生态链。
8、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巴州建设全疆产教融合示范区的机遇,培养多层次的纺织服装实用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培育企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园区做好员工生活区配套工程,解决好员工住宿,子女入园,入学问题。支持巴音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新疆科技学院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定制教育,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撑。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